把青春绽放在茶乡脱贫路上
“希望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为将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千年茶乡昌宁县,一个个有志青年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大局,在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绽放青春。茶乡青年将自己积累的经验、资源和财富带回乡村,在脱贫“成绩单”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光俊:中草药开出致富花
李光俊,保山市昌宁县嗨森中草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一个昌宁青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2016年5月,31岁的李光俊返乡在鸡飞镇干塘村牵头成立嗨森中草药种植合作社,采取树上种石斛、树下种黄精和重楼的立体式种植方式,发展中草药种植。
合作社在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的支持下,实现了套种中草药600亩,其中:林下种植黄精300亩、活林木仿野生石斛种植300亩。并完成了配套管理用房、监控设备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实际完成总投资342万元,在当地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经济体发展体。
合作社的成立,让当地的一份林地可以实现劳务收入、地租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红利收入、公益岗位收入五份收入,切实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增收致富,仅2019年,合作社就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99人,发放工资51万元,户均增收5000多元;流转土地300亩,兑现地租1.5万元,受益农户20户户均增收750元。不仅如此,合作社的健康运行,还不断地壮大了集体经济的规范水平,合作周期内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以上;合作周期内133户社员可按入股比例分红,户均预计增收3800元以上,目前,干塘村集体经济连续4年每年预分红6万元,村集体收入中,每年拿出4万元用于增设村级服务公益性岗位,年受益农户9户户均可实现增收4500元。
“这个项目对我们干塘村来说,不仅有经济效益,还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干塘村党总支书记李朝军介绍,合作社的立体式展中草药种植一方面可直接带动11个村民小组178户595人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58人,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农户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子,另一方面通过建成林下经济示范样板,增加了林地资源的附加值,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李建勋:当好致富引路人
李建勋,中共党员,1992年10月出生,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云南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先后任温泉镇松山村党总支书记、柯街镇扁瓦村党总支书记,一个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战场”的致富引路人。
在校期间,李建勋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外,主动选修茶学、制茶、茶艺等专业课程,并获得高级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员等资格认证。这个“业余爱好”,让李建勋在茶叶大村松山村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找到发挥的地方。他从种植、管理、采摘、加工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开展茶叶技术培训30余场600多人次,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传播给茶农,有效推动了茶产业转型发展。
茶农杨洪虎种了30多亩茶,并有初制厂,却一直无法取得大的突破,直到有一天李建勋给他讲了要用生态的理念来做茶,让他发现并抓住了商机。杨洪虎经常说:“都是小李,让我找到了方向。”为了让科技真正助农增收,李建勋积极联系母校——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到他所在的温泉镇松山村和相邻的建档立卡贫困村联席村开展科技支农活动,以“高校+行政村”的模式开展科技帮扶。通过开展植保无人机高效作业服务与示范、植物病虫害专家和农药专家授课、科普展示、茶园病虫害调查等内容的科技支农活动,有效地帮助了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户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助推两个村的产业扶贫。看着忙前忙后的李建勋,带队的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书记、农药学副教授陈齐斌开心地说:“你已经真正把论文写到了农村大地上。”
为了拓宽群众的增收途经,李建勋还积极深入各村组和田间地头调查了解,努力试验探索出一条新的产业发展路子,他通过云南省马铃薯专家杨艳丽教授指导,结合松山村实际情况,租了3亩田,试验种植秋马铃薯,在科学的管理下,他试种的秋马铃薯实当年就实现产量1.5吨,收入4500元。在李建勋种示范带动下,周边的许多村民一起种植起秋马铃薯,增加了一条新的致富途径。随后他又试验种植冬马铃薯4个品种,都取得了成功,不断地带动了周围群众,村民刘子鹏种植了马铃薯3亩,他说:“这几年看着小李干什么都能干成,我们就想跟着他干。跟着他,我们有信心!”在李建勋带领下,松山村,很多村民都种上了秋(冬)马铃薯,这些秋(冬)马铃薯刚挖收就被抢购一空,村民们个个竖起大拇指,称他为真正的致富“引路人”。
袁玺:用产业反哺家乡
袁玺,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响应国家号召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回乡创业者。
2008年9月,已经受聘于凌丰集团昆明销售公司的袁玺,本着要将地方食品传统工艺和现代经营模式相结合的经营理念,毅然回乡创办昌宁江沅食品厂。他以生产加工休闲健康食品为主体,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开发生产具有民族和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真空低温脱水果蔬干制品。2010年江沅食品走出云南,在得到上海光明集团、上海第一食品连锁店采购的认真审核后,江沅食品正式在上海第一食品店上架销售,并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上海第一食品连锁店把“江沅食品”设定为最具云南特色的产品,同时提升了企业和昌宁的知名度。
袁玺创办的昌宁江沅食品厂经过多年的技术运用、提升和改造,成功的把真空低温脱水(VF)技术运用到果蔬深加工产业中来,实现了年产脱水果蔬脆类产品180多吨,产值2000万元,利税40多万元,果蔬原材料消耗2000多吨,带动就业43人,带动周边农户560多户。项目的建成,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把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连接起来,做到贸、工、农一体,把果蔬加工、销售形成的增值利润向农业回流,增加农业积累,增强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总体上提高了当地区域性农业的综合效益。
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袁玺认真贯彻和落实精准扶贫的核心思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反哺家乡,积极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劳作人员。他针对性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工作人员,并且适时地提供季节性、零时性工作岗位,以增加其收入。先后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扶贫人数41人。同时通过企业下设合作社对农产品原料实现相对稳定的收购,帮助其合作的社员、农户进行原料基地的建设和生产的发展,不断地扩大影响范围,切实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扫码关注我们